榆林市发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 全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

[榆林市教育局] 2022年02月28日

我市全面实施课后服务以来,已实现除完全寄宿制学校以外的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为促进“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全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榆林市教育局发布了《榆林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印发指南,提升课后育人功能

全市课后服务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市教育局印发了该《指南》,旨在为提升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指南》以学校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提升为目标,以指导学校提供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规范的服务行为等为重点,为学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供了工作指引。《指南》围绕课后服务意愿的征询、服务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校内管理与保障、校外资源的利用、质量保障与监控等课后服务重点环节设计了规范性标准和针对性的指导,将促进学校更好地开展课后服务,提高学生和家长满意度。

丰富内容,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

《指南》突出强调要以活动的丰富性增强服务的吸引力。学校应根据自身师资、场地设备条件和可利用的其他资源,安排作业辅导、德育、阅读、科技、体育、艺术、劳动、安全实训等多种类型的素质教育活动,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在作业辅导方面,应安排学科教师为学生作业答疑解惑,加强对学科作业与练习的及时反馈、订正、面批;对学科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补差补缺,适当安排针对性帮扶。在活动安排方面,应综合利用各类教室、体育运动场馆、图书馆等教育教学空间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教师的业余爱好、特长,设计各类创意活动,带领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体育游戏、劳动实践、安全实训、急救实操等“玩中学”“做中学”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索、学习、比赛、游戏,促进师生结伴成长。

拓展渠道,形成课后服务工作合力

《指南》考虑到课后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教师力量的有限性,积极指导区、校拓展校外力量。除了以学校教职工为主要力量、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以外,还可多渠道拓展校外力量。在教育系统内部,可调动学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等资源,也可区域性共享退休教师力量;在教育系统外部,可鼓励和支持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团体、社会场馆以及经遴选符合相应要求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市教育局强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是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落实五育并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工程,各县市区和学校要积极对照《指南》的要求,寻找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完善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不断提高课后服务工作水平。同时,将积极推进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重点项目,不断优化义务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