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以“四高标准”“二十条措施” 推进“课堂革命 榆林实践”

[榆林市教育局] 2021年10月15日

为贯彻“双减”政策,落实“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榆林市以高品质课程体系、高效能课程实施、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标准保障措施“四高标准”“二十条措施”推进“课堂革命·榆林实践”。

一、把握核心,构建高品质课程体系

(一)统整课程。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研究,着力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品质、新形态的课程资源,满足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高质量教育的课程需求。

(二)研发课程。构建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3+2+N全科覆盖课程新体系,丰富“三个课堂”课程载体。

(三)共享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探索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有效模式,将符合条件的网络课程、在线教学服务等纳入日常教学, 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四)注重差异。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大力开发差异化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自主性,通过“选课走班”“分层选修”等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规范教材。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教材征订使用相关要求。学校未开设的地方课程一律不得征订相关教材。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鼓励以讲义、资源案等形式编写并逐年、逐步完善。

二、突出重点,推进高效能课程实施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教与学、师与生、家与校的关系,实现课堂物态形式和课堂教学形态的改变。全面开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化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质量。

(七)积极打造“三个课堂”。建设基于主时段的“第一课堂”、基于课后服务的“第二课堂”、基于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编制融“三个课堂”于一体的课程表,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课程实施。

(八)推广教育新技术。借助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资源的精准化建设、资源的智能分类与动态聚合以及适应性的资源推送,建设榆林市中小学课外公益辅导“专递课堂”。全面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

(九)创新教学模式。落实《榆林市中小学整体构建基于新教育实验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指导意见》,结合“三个课堂”建设,构建理想课堂。大力推进思政课程、语文主题学习、数学培优等学科实践。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十)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榆林市普通中小学学校常规管理要求》《榆林市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榆林市普通中小学德育常规要求》,制定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规范课堂教学管理。

三、抓住关键,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十一)更新教育理念。时间维度上树立全程育人理念,坚持用未来的眼光看育人,用前瞻的视野看教育;育人内容上树立全面育人理念,落实“五育”并举要求,鼓励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育人对象上树立全纳教育理念,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

(十二)深化教学研究。提升一线教师对教育政策的理解力,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小课题、真问题。推进“双减”背景下“课堂革命 榆林实践”校本化实施,特别加强对“五项管理”、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校本化研究。

(十三)加强教师培训。组织开展新课程新教材任课教师全员培训。建立“五格”分层培训体系(“入格-合格-定格-升格-风格”),定期组织开展“双减”政策落实、“三个课堂”建设、作业设计管理、试题命制等专题培训活动。

(十四)促进专业发展。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打造立体化的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加行政推动,实施好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和“三名工程”教师梯队建设。充分利用民间组织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十五)提高信息素养。以发展教师信息化技能、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开展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评课活动。

四、统筹全局,提供高标准保障措施

(十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并发挥其主力军作用,积极研发高品质课程,高效能推进课程实施,提供高标准的保障措施,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守住学校教育主阵地。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分管局长、教科研机构负责人以及相关学段教研员组成的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各学校要成立由校长、分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组成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课程与教学管理规程,具体推进落实改革要求。

(十八)完善保障机制。落实好相关政策,配置好教育的硬件软件设施。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单列教育内涵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切实保障“双减”工作、“课堂革命 榆林实践”落地见效。

(十九)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加强表现性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

(二十)强化指导监督。对各县市区推进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把“双减”工作、“课堂革命 榆林实践”成效作为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